首页 科研团队

复合材料智能制造与装备团队
建于2008年5月,在团队负责人祝颖丹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展了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复合材料结构件力学设计、复合材料老化与寿命预测、轻质夹层结构制造与性能、热塑性蜂窝自动化生产工艺、热塑性基体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模拟计算、复合材料工艺模拟计算、聚合物材料粘弹行为计算、功能型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高导热型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模拟计算等研究方向,并建立了连续纤维复合材料测试平台。
查看详情

更多科研团队

复合材料智能制造与装备团队
建于2008年5月,在团队负责人祝颖丹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展了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复合材料结构件力学设计、复合材料老化与寿命预测、轻质夹层结构制造与性能、热塑性蜂窝自动化生产工艺、热塑性基体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模拟计算、复合材料工艺模拟计算、聚合物材料粘弹行为计算、功能型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高导热型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模拟计算等研究方向,并建立了连续纤维复合材料测试平台。
查看详情
计算机视觉与遥感实验室
武汉大学计算机视觉与遥感实验室(WHU-CVRSlab)由学校高层次引进人才姚剑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于2012年4月创建成立,目前成员包括4名国外合作导师,1名博士后,30余名博士和硕士和硕士研究生,10多名本科生。自从成立至今,CVRS实验室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重点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也与行业相关企业(腾讯、华为、阿里巴巴、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立得空间、吉威时等进行过研究合作。
查看详情
生物医学大数据挖掘实验
近年来,生物信息学研究、医学研究和高通测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生物医学数据,挖掘生物医学数据,成为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实验室面向生物医学数据,研究矩阵分解、表达学习、图学习,网络缺失边预测等数据挖掘方法、机器学习模型,探索药物副作用、药物靶点、药物-药物反应、药物-疾病关系、微生物-疾病关系、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科学问题,发现具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实验室主要工作包括: 设计半监督学习框架下的多源数据整合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解决社交网络、生物医学、数据挖掘中的热点问题; 关注网络缺失边预测问题,设计了基于迁移学习和网络拓扑不变性的预测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社交网络、生物医学、数据挖掘问题; 药物副作用预测,药物靶点预测,药物-药物反应预测,药物-疾病关系挖掘、脑科学与人工智能。
查看详情
化学与化工学院聚合物有序结构材料研究组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朱锦涛课题组主要从事聚合物有序结构材料的构建以及性能调控的研究,包括高分子受限自组装、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微流控制备、智能材料设计与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纳米药物载体构建与靶向治疗等方面。课题组入选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前沿青年团队,已在JACS、Angew.Chem.Int.Ed.,Adv.Mater.,Macromolecul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信号处理研究室
武汉大学信号处理研究室,隶属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系。前身是原武汉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由原武汉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1982年创建)和原武汉大学现代通信实验室(1984年创建)组合成。2001年武汉大学重组以来,在国家211工程、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本研究室已成为“信号与信息处理”省级重点学科、“雷达与无线通信”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研究室已经培养了百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骨干和有影响的高级技术人才。研究室目前在读的博士、硕士生近50人,在国、内外发表了近两百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近3年来SCI检索6篇;EI检索12篇),出版了《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基于计算机的方法》、《图像复原与重建》、《扩频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多部著作。研究室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解译,语音信号增强,音视频信号压缩与传输,Turbo码理论与应用,数字水印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多载波、多用户检测与盲均衡技术,扩频通信与跳频通信等。 中心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能源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碳排放权交易、气候政策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气候领域的国际谈判与合作等。
查看详情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12月获批依托武汉大学建设,2006年10月通过国家科技部建设验收,2008年、2013年、2018年通过国家评估。实验室面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电工程建设运行中的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设有五个研究方向:(1)水资源时空演变与综合调度;(2)农业节水及环境效应;(3)河流水沙运动与江湖治理;(4)水工结构与库坝安全;(5)水电站安全运行与控制。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8人,流动研究人员32人,技术与管理人员9人。在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刊物任职48人次。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智慧水业研究所
智慧水业是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3S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虚拟仿真、数值模拟、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术,为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各个过程的监测、控制、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相应的智能化技术体系。智慧水业致力于促进水文、气象、海洋、水利、水务等涉水行业管理一体化、精细化、协同化、科学化、和社会公众服务智慧化发展,为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防汛抗旱、减灾防灾、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涉水业务提供智能化服务,实现全球、全社会的智慧治水、智慧用水和智慧管水。 武汉大学智慧水业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10月,依托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作为国内首家在高校成立的智慧水业领域的研究机构,研究所立足武大,面向全国,服务社会,通过创新完善科研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一条“以产养研”的发展道路,打造中国智慧水业领域科技创新高地,推进水利水务科技和涉水行业一体化发展。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水生态研究所
武汉大学水生态研究所于2017年12月在水利水电学院成立,宗旨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化过程的深度解析,寻找缓解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发挥长江流域工程-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具体任务包含水生态与水环境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开发、高端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平台构建。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化过程相关的基础研究,重点探讨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过程对涉水工程干预产生响应的形式、范围和程度,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聚焦生态系统的“生物完整性“研究,以及“再自然化”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构建面向未来的工程—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支撑体系。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工程风险与防灾研究所
为进一步整合武汉大学在水利水电工程风险与防灾领域的研究力量,凝聚一批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研究的学术队伍,提升武汉大学在水利水电工程风险评估与防控领域的影响力,武汉大学于2018年1月下文成立了武汉大学工程风险与防灾研究所,2018年3月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程风险分析和控制研讨会暨武汉大学工程风险与防灾研究所揭牌仪式在武汉召开,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KKPhoon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黄介生教授等嘉宾共同为研究所揭牌。 研究所名誉所长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祖煜院士,首任所长为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典庆教授。武汉大学工程风险与防灾研究所隶属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依托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相对独立的科研教学机构,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 研究所现有新加坡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2人,全国百篇优博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4人,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2人。 研究所设置以下4个主要研究方向:水工程结构可靠性与风险控制基础理论、水工结构地震灾害与防护、库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水工岩土工程安全监测与智能评价。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所紧密围绕国家防灾减灾迫切需求,瞄准水工岩土工程领域国际学术前沿,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海外与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滇中引水二期工程管网风险评估与减灾策略等重要项目和重大工程,取得了系列具有显著特色和创新性成果,促进了水利学科与地震、地质、遥感和管理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和岩土工程学科发展、提升水工程结构防灾减灾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查看详情
湖北省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中心依托武汉大学在人文学科、信息学科的优势,突出城乡规划学和测绘学、信息技术学以及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立足于国家战略目标和湖北省的实际,以数字技术为特色,推动基础理论开发与创新实践并行。有助于建立一支在人居环境科学领域具有国际前沿研究实力、富有挑战精神、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引进国际知名科学家。为提升湖北省人居环境质量提供科研与实践平台。是国家和湖北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咨询、服务基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