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18581571525
店铺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关注
科研大咖
姓名刘正猷
1986年、1989年和1993年在武汉大学物理学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3年7月—2001年4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2001年4月至今在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系、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加拿大Manitoba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在Science(1)、NaturePhysics(2),PRL(11)、Adv.Mat.、PR系列、AP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GoogleScholars他人引用总数超过8300次,单篇论文他引最高超过2000次,十多篇论文他引超过100次,H指数42。研究成果曾入选PhysicsWeb年度(2000)物理学十大研究亮点、NaturePhysics的研究亮点以及PhysicalReviewLetters编辑推荐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以及国际声子学学会(InternationalPhononicsSociety)布里渊奖(2015年)。指导的博士生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查看详情
姓名蔡杰
研究方向为天然高分子和高分子物理,主要研究领域为纤维素和甲壳素等高结晶性聚多糖新溶剂和新材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项目。在Adv.Mater.、Angew.Chem.Int.Ed.、Adv.Funct.Mater.、ACSAppl.Mater.Interfaces等发表SCI论文70余篇,SCI他引3600余次。主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纤维素科学与材料》,授权国际和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奖(排名第二)等奖励。现任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海洋生物材料分会委员会委员。
查看详情
姓名曾百肇
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本科),1989年和1992年在该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7月以来一直在武汉大学化学学院从事分析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间,于1996年6月至1998年1月在加拿大McGill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离子液体相关的纳米表面分子印迹新方法研究及高性能霉毒素传感器构建,21775112;离子液体增效的新型固相微萃取头的电化学制备、表征及应用,21275112;基于纳米合金催化的新型高灵敏电化学及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21075092;金属表面Gemini型表面活性剂的电化学研究,20173040)、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自组装有序超分子结构膜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新型杂多酸修饰电极的研制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金属表面生物物质的电化学研究及应用;离子液体修饰电极的研究及应用;酶在离子液体复合膜中的直接电化学与新型酶传感器研制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纳米合金膜的超声电沉积制备、表征及电催化性能研究,2010-KF-12)、武大青年学术骨干基金(自组装有序超分子结构膜传感器)等项目的研究。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物物质的电荷传递机制、电化学行为及传感器研究)、面上项目(基于分子印迹膜识别与增敏的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基础研究,21675117等)、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研究工作。
查看详情
姓名付磊
付磊教授自2012年到武大工作以来,在二维原子晶体的精准合成方面做出了具有特色且系统的研究工作,创新性地提出了液态金属剂策略,深入研究了其上二维原子晶体独特的生长行为,成功解决了一系列瓶颈性问题。在NatureMater.、NatureCommun.、Adv.Mater.、J.Am.Chem.Soc.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并被广泛引用,申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15项。翻译国内首部石墨烯学术专著(《石墨烯:基础及新兴应用》,科学出版社,2015)。 付磊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多个面上项目,参与了多个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项目。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武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任中国化学会奖励委员会会员、青年委员会委员、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查看详情
姓名许才军
许才军,男,1964年3月出生,江苏江阴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测绘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第四届监测预报学科技术协调组成员,湖北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测绘学会学术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JournalofAppliedGeodesy”“JournalofGlobalPositioningSystems”“WuhanUniversityJournalofNaturalSciences”“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杂志编委。1996年、1999年、2003年三次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获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2012年获首届地理信息测绘局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查看详情
姓名黄健
黄健,女,职位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与兴趣。 激素防治Alzheimer病的机制研究。 新型ERβ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筛选和研究。 主持科研项目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个基地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ABA219)。 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AA301B31)。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62022)。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ABA115)。 教材《生物化学技术原理极其应用》第四版,副主编,2008年,科学出版社。
查看详情
姓名陈向东
先后获得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于1988年留校任教;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在职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日本的多所高校交流访问。 现为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微生物学通报”杂志副主编;“生物资源”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微生物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微生物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分子微生物学与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湖北名师奖获得者;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主任;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973子课题1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项目的主要参加者;承担多项横向研究课题。
查看详情
姓名蓝柯
人物简介:蓝柯,男,1971年生,四川屏山县人。分别于1994年和1998年于重庆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和医学硕士学位,2001年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后在中科院“百人计划”号召下回国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2017年加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主要从事肿瘤疱疹病毒感染及致瘤机理研究,其研究成果为发展相关肿瘤有效的治疗手段奠定了重要基础。
查看详情
姓名吴建国
吴建国,男,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生物技术系主任,武汉大学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211工程”病毒学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985”二期工程高校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负责人,湖北省病毒疾病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病毒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2年获武汉大学微生物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武汉大学病毒学硕士学位,1992获美国爱达华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3~1996年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曾先后在中科院微生物所田波院士实验室(代培研究生)、美国佐治亚大学Miller院士实验室(访问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Newton教授实验室(研究员)、美国多瑞玛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美国塞普特药物公司(顾问)、美国国防部海军健康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做科研工作。
查看详情
姓名杨代常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ProcessBiochemistry”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植物胚乳细胞蛋白质转运的分子机理与分子农业医药等方向。 198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本科专业; 1989年12月获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硕士学位; 1997年12月获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博士学位。 1997年6月至1999年2月先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InternationalRiceResearchInstitute,Philippines)和新加坡国立大学(InstituteofMolecularAgrobiology(IMA),The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从事项目科学家和博士后研究,从事水稻基因组和水稻抗稻瘟病的的信号传导研究; 1999年3月至2000年5月:博士后研究,AppliedPhytologicsInc,Sacramento,CA95834,USA。 主要研究领域与兴趣: 1、分子农业医药(MolecularPharming)。主要以植物胚乳细胞为受体,建立完善的外源蛋白质表达技术平台和新型高效植物生物反应器。 2、水稻杂种优势机理研究。从组学水平研究水稻一般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 3、植物胚乳细胞蛋白质转运的分子机理。主要以水稻为材料,研究内源和外源蛋白质在胚乳细胞内转运途径和蛋白质修饰,探讨蛋白质在胚乳细胞内转运途径及其分子基础。
查看详情
姓名曹余良
1997年7月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6月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9月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电化学研究所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内容涉及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体系。 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工作,包括主持“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电池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研究”及参与“储能”领域重点研发课题项目“储钠材料设计、制备及储能机理研究”,并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国家973计划课题《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
查看详情
姓名胡斌
男,汉族,硕士、博士学位,出生于1965年2月,现任武汉大学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原子光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理化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内核心期刊《分析科学学报》副主编及国外SCI期刊《Anal.Chem.》、《J.Anal.At.Spectrom.》、《Spectrochim.ActaPartB》、《Appl.Spectrosc.Rev.》顾问编委、《J.Chromatogr.A》、《Int.J.Environ.Anal.Chem.》及《Env.Pollut.Bioavail.》编委等。 1999年荣获湖北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00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查看详情
姓名蔡忠亮
武汉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博士,1999年至今留校任教。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地理信息进步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王之卓创新人才奖1项,中国国产优秀GIS软件奖1项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和软件著作权登记18项,发表SCI论文10篇,其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0多篇。 研究领域与兴趣: 数字地图自动制图理论与方法、移动GIS与位置服务、数字航道与电子海图服务、GIS工程设计与开发等。 代表性成果: 在数字地图自动制图、电子地图、电子海图、数字航道、位置服务与导航、地理国情成果发布、精准扶贫、地理信息外业采集等方向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设计研发了多套专业软件系统,研究成果在测绘、国土、交通、海事、生态与环保等领域的很多单位得到广泛应用。
查看详情
姓名焦利民
男,1977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1999年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于武汉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系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武汉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9年赴美国TexasState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012年夏在美国TexasCenterfor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进行合作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及其效应、地理空间信息分析与建模、空间数据挖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9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Computers,EnvironmentandUrbanSystems》、《EnvironmentalModellingandSoftware》、《ISPRSJournalof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EarthObservationandGeoinformation》等。出版专著一部,参与编写三部。获得国家软件版权登记6项。参与编写《全国土地利用数据综合技术指标规范》(讨论稿)等国家行业技术规范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2009-2011、2012-2015、2016-2019)、国家重点专项子课题一项(2017-20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两项(2009-2011,2011-2013)、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两项(2007-2008,2009-2011)以及多项省部级、地市级科研项目,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2010)、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2018)和一等奖(2014)、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2008)、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2011)、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012)等国家、省部级奖励多项。2010年入
查看详情
姓名王祖武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大气气溶胶科学、燃煤烟气微细颗粒物净化、烟气脱硫脱硝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主持及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及湖北省重大科技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7项。研发了燃煤烟气PM2.5控制技术、深度脱硫脱硝及多污染协同控制超净排放关键技术,高效深度脱硫技术已应用于1000MW机组等多个脱硫改造工程;开展了武汉城市圈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传输规律研究,构建了武汉市、黄石市扬尘源/VOC排放清单和源谱、典型污染源成分谱;解析了武汉市黄石市大气复合污染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具有丰富的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来源解析及大气污染控制系统设计、研究、工程运行的经验。
查看详情
姓名沈焕锋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担任J.App.RemoteSens.、IEEE-JSTARS、RemoteSensing、Geo-spa.Inform.Sci.、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等期刊编委/客座编委。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遥感影像处理、多源数据融合、环境智能监测等方面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等。在RSE、GRL、JGR、IEEETGR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应用于多颗国产卫星数据的业务化预处理系统。主持或参与获得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查看详情
姓名石自堂
石自堂,男,汉族,湖北人,1961年12月出生,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硕士生导师。 1978年至198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本科,工学学士;1982年至1985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工学硕士;1998年2004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工建筑物设计与管理理论应用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取水防沙研究;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应用。 2000年至今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广西贺州龟石水库(大型)安全鉴定、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河务局潘庄、赫庄引黄闸安全鉴定、广州市番禺区雁洲14座水闸、白云区10座水库安全鉴定。完成并承担了湖北省红安县50余座中小型水库、河南省新县60余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湖北省湖北省王英灌区(大型)、举水灌区(大型)1996年度至2013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设计,以及湖北省国土厅土地整理项目。所以参加的技术人员(特别是研究生)熟悉和掌握了水工建筑物(土坝、拱坝、重力坝、溢洪道、隧洞与涵管、水闸、渡槽、倒虹吸、橡胶坝)设计。 主持和承担了“湖北省大型水库调度规程修编”、“广东省大中型水库可持续利用”等40多项课题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水利工程管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书》、《水工设计手册》、《农村水利技术术语》、《泵站施工与验收规范》等教材、国标、规范。
查看详情
姓名陈森林
陈森林,男,汉族,湖北人,1963年2月出生,武汉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内20余个专业学术刊物审稿专家,湖北省水利学会理事、水文水资源专委会主任。 主要从事水库(群)洪水调度自动化系统、水电系统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和水电能源系统理论与方法等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编“十一五”国家级教材1部,指导硕士生40余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查看详情
姓名马泳
马泳,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成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带头人,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863项目、教育部科技奖励、湖北省科技奖励通讯评审专家。目前主要从事红外遥感探测、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和自动控制、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聘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研究员,2008年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99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获奖人),2009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获奖人),201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13年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二等奖(第一获奖人)。现为《光学技术》杂志编委、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先后在OPTICSEXPRESS、AppliedPhysicsB-LaserandOptics、INFRAREDPHYSICS&TECHNOLOGY、IEEE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LETTERS、光学学报,光子学报,中国激光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本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航天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获批国家发明专利9项。
查看详情
姓名叶双莉
叶双莉,博士,副教授,1975年10月。2005年6月毕业于德国Philipps-Marburg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8月从德国Duisburg-Essen大学进入武汉大学任职副教授。至今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研究基金-新教师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等基金项目,并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在Phys.Rev.Lett,Phys.Rev.B,Nanoscale,Appl.Phys.Lett,NewJ.Phys等SCI杂志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完全他引500余次。是J.Appl.Phys,J.Nanotechnogy,IOP及IEEE等杂志的审稿人。 研究方向: 低维纳米材料与纳米传感器。主要包括 1.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物性的调控:高质量外延薄膜(超高真空磁控溅射、PLD、电子束蒸发、CVD气相沉积)的制备、AFM,XRD,Raman,PL,SEM,HRTEM等结构及表面表征、低温强场输运特性、高压电磁性能检测。 2.具有优良光电磁性能的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工艺及性能开发等。 3.微纳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工艺,及以二维纳米材料为基的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与性能调控。柔性电子在internet+中的发展。
查看详情